隋文帝杨坚确实是一位雄主:他篡权称帝后,短短几年内平定了长期分裂的局面,结束了南北割据股票大盘,使中华再次走上统一的道路。杨坚能够取得如此成就,离不开一批忠勇而有才的文臣武将。在这些功臣中,高颎可谓首屈一指。
高颎,字昭玄,又名高敏、独孤颎,渤海蓚县人,出身世家。他家与独孤信关系密切,曾被赐姓独孤。自幼聪慧、仪表不凡。门前有一株高耸的柳树,邻里皆视为吉兆,预感此家必出贵人。十七岁时,高颎被齐王宇文宪看重,任秘书,不久升为下大夫。隋朝建立前的混乱年代,他在隋周之间的多次平乱与军务中已显露出过人的军事和谋略才能。
杨坚掌权后,力求广纳贤才。高颎因既善谋略又懂兵事,被请入相府,成为杨坚的心腹谋士。他曾当众表示:“即便有灭族之祸,也愿追随丞相”,这番表态使他得到重用,尤其在其他几位长史因失察被疏远后,高颎更成为杨坚倚重的首席顾问。
在铲除北周王族势力、统一中原的过程中,曾爆发所谓“三方之乱”,其中以冀州将领尉迟迥为最强劲的地方势力。朝中有名将韦孝宽可与之抗衡,但杨坚担心启用韦孝宽会有反复。关键时刻,高颎建议启用韦孝宽并自请为监军、以策安全。在高颎的信任与配合下,韦孝宽大破尉迟迥,收复河北,为隋朝的建立扫清了重大障碍。高颎由此被授予柱国,并升任丞相府司马。
展开剩余68%隋朝建立后,高颎被任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,实际掌握朝政。为显示其谦让,杨坚一度让他辞位举荐苏威,但不久又让高颎复任,并封以左卫大将军、左领军大将军等职,权重如前。
为了消灭陈朝、统一南北,高颎献出了一套周密策略:一方面利用季节调整军情,在江南稻熟时调动军队在长江北岸示弱示威,疲惫并麻痹陈军;另一方面派间谍潜入焚毁战略设施,削弱陈国后勤与士气。同时他举荐了韩擒虎、贺若弼等名将负责江淮战事。杨坚采纳这些策略后,果然拖垮了陈军,最终韩、贺两将顺利攻入建康,灭陈成功。
公元588年,杨广受命为南征元帅,五十万大军南下。攻破建康后,高颎抓紧收集陈朝的典籍书画,保存了江南的文献遗产。攻城之后,关于陈朝贵妃张丽华的处置上,高颎以古代典故为由拒绝献妃,甚至下令处决,令杨广颇为愠怒。战后,朝廷对平陈有功者礼遇有别,高颎因功被封上柱国、进爵齐国公,并获朝廷表彰为“识鉴通远,器略优深”。
高颎担任宰相近二十年,既勤于政务、安民抚恤,又善于举贤用能,提拔了苏威、杨素、贺若强、韩擒虎等一批能臣良将,为隋朝的巩固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。
但功高者难免招致嫉恨。开皇十八年,突厥都蓝可汗谋攻大同,隋文帝分兵三路出征,其中高颎统帅一路,任命赵仲卿为前锋。在蠡山与突厥鏖战七日,隋军获胜并大获俘虏。后来都蓝可汗亲率援军围困隋军,赵仲卿硬守方阵,苦战五昼夜,终于等待到高颎主力赶到,两面夹击击溃敌军,都蓝可汗逃生后不久被部众所杀。
开皇十九年,隋朝又对东北高句丽发起征伐。杨坚命高颎辅佐杨谅统兵三十万南征高句丽。高颎认为当前国力应以休养生息为主,征讨辽东耗费巨大且收效甚微,故劝阻未果。随行的军队遭遇连日雨季和疫病侵袭,结果无功而返,伤亡惨重,隋朝开国之初的雄兵元气大损。此役令朝中对高颎的看法产生分歧:他在军中严格治吏,公正不阿,常拒绝杨谅的私请,因而招致杨谅与部分将领的猜忌与怨恨。
更糟的是,有人诬言高颎通宫闱事端,隋文帝一度心生疑虑,欲加处置。幸而朝中多位重臣为高颎直言申冤,指明其忠诚。但隋文帝惧怕大臣力量过盛,下旨惩治为高颎求情者,并最终将高颎罢官,削爵回乡,不再让其执掌朝政,仅以公爵之荣寂静度日。
隋炀帝杨广即位后,出于政治需要,曾召高颎复职以树威望,但高颎直言不讳、性情刚直,常纠正皇帝的荒唐与奢侈,因而触怒了杨广。大业三年,杨广在北塞行幸,接待突厥可汗时铺张浪费。高颎与一众老臣出言规劝,结果被以“诽谤朝政”等罪名连同贺若弼、宇文弼等老将一并诛杀,朝中由此失去了一批刚直的辅政名臣,杨素等人也因此得以继续把持朝政。
高颎的一生,可谓为隋朝的建立与巩固付出了巨大智慧与勇气:他既是出谋划策的中枢,也是屡立战功的统帅;但功高震主、直言犯颜,最终既尝胜利果实,也遭政治风暴沉浮。他的经历折射出古代政治的复杂与残酷,也让后人看到忠臣在权力漩涡中的艰难处境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